最热新闻

榆林十大天下第一
浏览:321  

                来源:还看今朝网(www.hkjzh.cn)  编辑:泽鑫


 

 一、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

               

  镇北台位于榆林城北三公里处,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江泽民主席亲临此台,一览塞上风情。

  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距离红石峡仅2公里,距离榆林市区仅7公里,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067年),台依山踞险,居高临下,控南北咽喉,锁长城要口,是古时重要关隘和军事瞭望台。台南额题“向明”二字,为万历时巡抚涂宗睿书,属于明长城防御体系的观察所之一,是西北地区长城要塞。台呈正方形,分四层叠起,总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 东西各64米,底层高10.7米,拾级而上达底层上面,此层四边距二层台基12米,四周相通,十分宽敞,过去这层屋宇环列,为当年守台将士的营房,现房基、柱础犹存。第二层台高11.4米,方台上周长130米,方台四边向中心各延伸5米为三层台基。二层台南一开洞门”,可由内甬道通至三层。洞门题额“向明” 二字为建台时涂宗浚所书。第三层高4.2米,方台上周长88米,四边向中心延伸3米为四层台基。第四层高4米,方台上周长为66米,四层顶中部,原建有砖木结构方形望哨棚—座,清末哨棚坍塌。镇北台各层均表砖包砌,各层台上边均砌砖垛口,高约2米,并砌有望口,现苔痕班驳,显得格外古朴巍峨壮观。

  镇北台东侧有同期所建的“款贡城”,周长668米,占地约2公顷,为蒙汉官方敬献贡物、赠送礼品、洽谈贸易的城池。城池险要,与镇北台构成了完整的榆林长城建筑体系。台西南800米处,有明代易马城遗划,面积约6.5公顷,是蒙汉民间自由贸易的城池,也是蒙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

  当游人登上那苔藓斑斑的古塞台,一番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一幅幅历史画面依稀浮现在眼前:当年边塞高台、孤城、羌笛、笳声、漠漠风沙、飘飘寒云、南去飞雁……全然是幅不胜悲放苍凉、烽火刀兵的古代边塞景观。然而当民族和睦相处,蒙汉互市又是这样一种情景:当年在那雄台高耸,军卒肃立,旌旗招展,刀戟林立的肃穆场面下,“易马城”红山市蒙汉互市期,“万骑辐辏”,蒙古牧民赶着牛、羊、驼、马和驮着各皮毛.各地汉族商人携带大量布匹、绸缎、盐茶、烟酒从四面八方也来到红山市。这里牛羊成群,帐包鳞次,驼叫马嘶,人声鼎沸,一派蒙汉贸易热闹景象。对此,清初文人杨蕴在《镇北台春望》中写道:关门直向大荒开, 日日牛羊作市来,万里春风残雪后,游人指点赫连台。如今人们站在镇北台顶端,举目四眺,数十里景物尽收眼帘,一览无余。东南望去:那片片林网农田,纵横渠道,杨柳成行,以及那历尽沧桑的榆林古城风貌、波光粼粼的榆溪河流和那西沙楼房林立的新型现代化城市……;西北望去:则是一派塞外风光,那无数绿化山峁和沙丘环抱着片片墨绿绿洲之中,牧放着群群牛羊:极目天涯,云山浩渺,大漠苍茫,其间,几行雁起雁落,使人心旷神,俯视台下,易马城、款贡城,更有那处处秀色迷人的红石峡和峡上碧波荡漾的平湖凶色,如一幅幅优美的画图,映入人们的眼帘,又会使人沉浸在如痴如醉如诗一般的意境里。

  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 之称。

  镇北台,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四月至次年七月,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设在附近长城边上蒙汉互市的红山市,在红山之顶修筑成明长城上最大的军事瞭望台,号称长城第一台,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镇北台建筑呈正方梯形,为叠4层逐层递缩而成,总高度为28.5米,方正整齐,雄伟壮观,登台顶端,榆林千里景物一览无遗,尽收眼底。第一层台基座,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周长320米,进深12米。内墙高5.5米,外墒高10米,上设垛口,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置砖铺马道,南墙与长城相连;第二层高16.6米,周长130米,进深5米。二层南台墙中开设券洞,内砖石踏步直通三层,券洞横额石刻“向明”(北面原有涂宗浚所书“镇北台”石刻已毁);第三层高4.1米,周长88米,进深3米,台东外砌石踏步达四层;第四高4.4米,周长35.4米,顶层台面面积为255平万米,四边各进深2米,正中原建砖木结构方形瞭望哨棚一间,清末坍塌。各层四面围以女墙,设垛口,台地面铺青砖,第一层城垣内屋宇环列,为当年守台戊卒营房,现仍存遗址。台东北连接明代同期修筑的款贡城‘,为蒙汉官员进行洽谈、举行献纳贡仪式的场所;台西侧则遗有明代易马城,是蒙汉互市的场所(现为排房,70年代为军营)。1992年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06月25日,镇北台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二、“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 —— 榆林古城

 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榆林城,其重要标志就是“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明清建筑古迹。“北台南塔”是指城北的“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和城南的凌霄塔。“六楼”指座落于城内大街有“一串珠”之称的古楼阁: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和鼓楼六座楼,由于这些古楼阁下车辆皆可通行,因而有“六楼骑街”之美名。榆林城南凌霄塔高耸山颠,城北镇北台雄踞大漠,城内以大街为轴线,六座楼阁犹如璀璨夺目的明珠,贯穿南北,组成古城一大人文景观。在长仅1.5公里多的街市上,竟然有如此密集的楼阁建筑,不但在三秦大地近百个县市中绝无仅有,即使在华夏2000多个城市中,亦属罕见。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只有新明楼、鼓楼和万佛楼三座楼保留下来,而且损坏严重。为了再展古城雄姿,榆林市先后投入9500万元,维修了三座被毁坏的阁楼,新建了鼓楼、凯歌楼、四方台三座楼。

  目前,“六楼”修复工程基本竣工,古城榆林再现了“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雄姿。

其中,凌霄塔(如图所示)亦名文笔塔,为榆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榆林城南榆阳桥东侧山峰上,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原为榆阳寺中之塔,寺在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被毁,惟塔独存。塔为楼阁式八角形13层砖石结构建筑。高43米,底边周长33.9米。1983、1987年维修塔基,用青砖包砌塔基土墩,并建围墙大门。在塔的最底层,四面开门,由下往上,每层各面皆开有一窗,各 层飞檐之上系有8个风铃,随风摇荡,悠然成韵。

  该塔通体砖砌空心结构,呈八角柱体形。塔身每层砖雕仿木斗拱脚檐,木椽挑檐角,并挂有风铃,迎风叮当,如同奏乐。塔顶为圆形砖拱,上覆琉璃碧瓦。在塔的最底层四面开门,由下往上,每层各面皆开有一窗。塔内有砖阶和木梯,游人可拾级而上顶层俯视古城景色。凌霄塔旧为榆林八景之一-“南塔凌霄”。

凌霄塔是榆林附近的制高点,登上塔顶,榆林全城,尽收眼底。历史上在榆林发生的战争之中,双方都为争夺凌霄塔高地付出很大的代价。明末,李自成和李过攻打榆林城,都是先攻占的凌霄塔。1947年,解放榆林的战役,也在凌霄塔展开。

  三、资源丰富 得天独厚。

   

榆林矿产资源富集。 榆林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尤其是以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等能源矿产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为国内外罕见。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陕西的95%。每平方公里地下有10亿元财富资源,每平方米脚下有6.3吨煤、97.8立方米天然气,14公斤石油、138吨盐岩。

煤炭预测储量2714亿吨,探明1406亿吨,储量大,煤质好,易开采,正在开发的神府煤田是世界八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探明储量8854亿吨。此外,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矿产资源也具有重要开采价值。1998年,国家计委批准榆林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已成为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源头。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榆林跨越发展的要求和期望,榆林将坚持“科学发展、有序跨越、和谐稳定”的方针,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再绘了“十一五”榆林的发展蓝图,即: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绿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发展能源、城市、生态、区域四大经济,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两个基地一个中心”,形成能源化工、现代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集群。

并提出了五年任务三年完成,

我的购物车0 >

             声明 

还看今朝网作品严禁复制转载  否则将追究和承担法律责任

 版权属于还看今朝网所有 还看今朝网设计 专注互联网服务

 陕ICP080066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证第7103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