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阅读

行政事业:【高素质队伍】要着力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浏览:109  

作者:邓碧波   (鼎城区委组织部)

作者简介:男,汉寿县人,1976年8月出生,1998年7月参加工作,199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2007年4月至2007年9月任石门县委常委;2007年9月至今任安乡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还看今朝网 www.hkjzhao.com  责任编辑:庄英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力的执政骨干队伍”。组织部门要认真履职,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创新四项机制,把好选拔任用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一、要创新培养机制,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超前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把培养干部作为选好干部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要强化理论学习。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要加强干部的理论修养,坚持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武装干部头脑,解决好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切实做到在思想上、言论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推进大规模教育培训。要以党校主体班的形式,每五年对干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全面轮训。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传统文化、道德修养和业务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培训内容的兼容性、互补性和实用性。对于没有参加培训的干部,不能纳入提拔重用的范畴。三要实行多岗位实践锻炼。要采取下派挂职、上派“跟班”、高校“送学”等渠道,加强战略性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要在经济工作的主战场历练干部,在维稳包保一线磨练干部,在中心工作中锤炼干部。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实践锻炼,切实增强广大干部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创新评价机制,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定量化

千人一面、没有突出个性是当前干部评价机制的弊端。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制定和完善量化、细化、科学化、经常化、差异化的考核办法。一要重视“德”的评价。要把体现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有机融合起来,给出不同的评分权重,对干部进行分类定级或定性评价。二要重视“才”的评价。要把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维护社会稳定情况、重大事项处置情况、工作作风情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班子自身建设情况等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根据不同职责和岗位要求,突出不同的考核重点,体现出差异性和个性化。三要重视“绩”的评价。既要看显绩,看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新发展,又要重潜绩,看发展的思路是否科学,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是否有办法。尤其是在重点对象的评价上,要把个人发挥的作用和整个班子发挥的作用区分开来,不能把班子的功劳归功于个人的头上,也不能因班子的作用而抹杀个人的功绩。

三、要创新考察机制,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化

以扩大民主为基本价值取向,以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等为着力点,不断完善考察机制。一要注重信息公开。要公开领导职数空缺情况、任职资格等相关信息,保证民主推荐的针对性。要充分发扬民主,把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组织推荐、领导干部推荐和召开民主推荐大会、个别座谈推荐等各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单一推荐的局限性。要及时公开民主推荐结果,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二要扩大考察范围。范围越大,掌握的信息就越多。考察中,能够接触的对象要尽可能接触,班子成员、二层骨干为必谈对象,尤其是二层骨干中的办公室主任、财务股长、核心业务股室和监察室负责人为重点座谈对象。同时,要实行两个延伸,即向上延伸到上级主管部门,对下延伸到服务单位或服务对象,做到一切信息尽在掌控之中。三要广泛征求意见。考察结束后,组织部门要按照有关要求,广泛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在方案出台前,要认真听取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公安政法等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充分酝酿讨论,使选拔任用的干部符合科学发展的导向、重视基层的导向、崇尚实干的导向、鼓励奉献的导向、注重公论的导向、重视品行的导向,以便进一步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四、要创新监督机制,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公开化

要围绕“立体、开放、复合”的新思路,实现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监督方式要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建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公安政法、信访、计生、审计等单位组成的联系会议制度,实现干部信息共享。探索运用网络、传媒等进行监督的新作法,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网络监督。二是监督重点要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立足于教育防范,针对重要领域、重要岗位、重要工作,坚持任前、任期和离任监督并重,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监督并重,逐步完善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和协调运行机制。三是监督渠道要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探索建立自上而下监督和自下而上监督、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职能部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实现干部监督工作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把干部队伍明确为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思想。那么,怎么样建设一支执政骨干队伍,以适应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这就需要解决好干部的三个问题。

一是解决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即加强干部的信仰、信念教育,使党的干部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想干事,明白为谁干事。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引导行动。思想认识达不到,怎么能产生正确的思路?怎么会有正确的行为?目前,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浪费、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损害干群、党群关系,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影响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比喻成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他说:“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党的干部只有不停地“补钙”,才不会“骨质疏松”以至“瘫痪”,才会有大胸怀,舍小我,成大我,成为忠于党、忠于人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好干部。

二是解决干部的能力问题。党的干部怎样去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光有良好的愿望还不行,还必须有干事的本领,能干事,干好事。对于一名优秀干部来说,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好比鸟之双翼,船之双桨。深厚的理论功底有助于提高干部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高屋建瓴地预测、发现和分析问题,而业务知识能帮助干部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干部对各种规律的认识,使其思想和行为更加合乎规律,真正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业绩。

三是解决干部能力发挥的问题。即创造环境让干部干事、保证干部干成事。干部的能力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首先在于有没有一套好的制度作保障,让优秀的干部脱颖而出,让优秀的干部在最佳时机、最佳时效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干部工作制度,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被选拔出来,有力地促进了干部队伍建设。其次在于各项制度的落实。这是最容易出现“肠梗阻”的环节,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带病提拔,假干部等等以及干部作风中出现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等现象,都与干部工作制度没有有效落实有关。以至于在个别地方不能干的人占着位子不干事、乱干事、干坏事,能干的人却没有机会干事。古人云:“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如果带病的人能提拔,投机钻营的人青云直上,势必会堵了优秀干部的路,寒了优秀干部的心,造成干部思想上的混乱和信念的动摇,影响优秀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发挥。长期下去,必将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断送党的事业。

那么如何解决干部的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担负着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教育管理职责的组织部门责无旁贷。

一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道。”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干部队伍的变化,组织部门要在坚持选拔干部六项原则的基础上,不断调整、细化标准和程序,使干部人事制度更加灵活、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更加人性化,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优秀干部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晋升的机会。

二是落实各项干部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干部的信仰、信念不可能凭空建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现有的干部制度是公平、公正的,坚持执行到位就能够产生很强的辐射作用,不断地引导干部把注意力放在加强学习、提高个人修养和工作能力上,放在依靠高尚人品、扎实工作来争取到晋升的机会上,这样不懈地学习、实践和修养,久而久之,干部必将会形成大胸怀、大信仰。而一个风不清、气不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却能使优秀干部的信仰一点点地被催毁,他们会逐渐消沉

 
暂时还没有评论,当第一个评论者吧!
 

发表评论  


  
我的购物车0 >

             声明 

还看今朝网作品严禁复制转载  否则将追究和承担法律责任

 版权属于还看今朝网所有 还看今朝网设计 专注互联网服务

 陕ICP080066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证第7103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