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市长陆治原
陆治原,男,汉族,1964年8月生,陕西绥德人,198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现任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
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陕西财经学院财政系财政专业学生;1988年7月至1990年9月,陕西省延安财经学校教师;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陕西财经学院财政系财政专业研究生;1993年7月至1995年5月,西安市财政局预算处干事;1995年5月至1997年6月,西安市财政局预算处副处长;1997年6月至1998年9月,西安市财政局收费处处长;1998年9月至2000年11月,西安市财政局预算处处长;2000年11月至2002年6月,西安市财政局副局长;2002年6月至2003年1月,西安市阎良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副厅级);2003年1月至2005年11月,西安市阎良区委副书记、区长;2005年3月,兼任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副书记;2005年11月至2008年8月,西安市阎良区委书记;2008年8月至2010年6月,西安市灞桥区委书记,2009年12月,兼任西安市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办公室党组书记;2010年6月至2011年8月,榆林市委副书记;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榆林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12年1月至今,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
科学发展要立足根本 改善民生
率先发展要解放思想 敢闯敢试 持续发展要创新转型 科教引领
------发展不够科学是我市的主要矛盾
转型跨越已经成为全市最为紧迫的战略任务
榆林市市长陆治原
来源:还看今朝网 www.hkjzhao.com 编辑:高洁
以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五推三上”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民生十件实事”,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210亿元,增长15%。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为历年来最高,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3亿元,增长22.4%。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515亿元、增长2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增长31.4%;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30元,5905元,分别增长14.2%,15.5%。消费市场持续活跃,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亿元,增长18.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各市前列。
(二)工业经济持续增长
重点能化项目基本按计划推进,完成投资373亿元。重大转化项目取得突破,榆炼18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技改工程建成投用,北元100万吨聚氯乙烯和靖边、定边天然气液化项目建成投产,榆天化140万吨甲醇一期工程、省有色60万吨铝镁合金等项目进入安装调试阶段,甲醇、聚氯乙烯、合成氨等化工产品新增产能均创近年来新高。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榆林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均突破百亿元,榆神工业区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总投资210亿元、年产2.4万吨的多晶硅项目落户榆佳工业园,米脂鄂尔多斯盐化工项目稳步推进。主要工业品产量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原煤产量达到2.8亿吨,增长8.8%;原油1092万吨,增长11.2%;原油加工量309万吨,增长18.3%;兰炭1500万吨,增长56.2%;天然气123亿立方米,增长11.8%;发电量400亿度,增长15.4%。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40亿元,增长16.3%,稳居全省第一。
(三)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马铃薯生产基地达到290万亩、玉米177万亩、小杂粮272万亩、油料68万亩及蔬菜3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42万吨;羊子饲养量达到979万只、生猪251万头、家禽1070万只,奶牛存栏2.53万头。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定靖示范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大地种业和巨鹰枣业两家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了我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零的突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实施了定惠渠、织女渠等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75万亩;新增基本农田10万亩,新建维修淤地坝875座;新修改造农村公路764公里;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新建10千伏线路460公里、0.4千伏线路880公里。
(四)调结构转方式初见成效
煤炭整合重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仅保留50个地方煤炭企业,企业平均生产规模达到340万吨/年,单井规模达到77万吨/年。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共新增装机容量40兆瓦。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大兴煤机制造、大洋能化矿用设备制造等5个项目基本建成。传统轻纺工业取得突破,总投资6亿元的陕西万民纺织工业园开工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白云山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5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3亿元,分别增长27%、28%。科技创新取得突破,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成,由我市主导起草的三个兰炭国家级标准正式颁布实施。
(五)发展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榆横铁路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准神、朔准铁路和府谷运煤铁路建设全面推进;神府高速建成通车,榆绥高速路基桥隧工程基本完工,榆佳高速建设加快推进;榆阳机场新增航线5条,全年实现旅客吞吐量91万人次。水源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定边引黄续建工程竣工,王圪堵水库主体和供水管线工程建设按计划推进,榆佳工业园区引黄工程一期开工建设。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750千伏榆横输变电、包西铁路第二电源等9项工程建成投运。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启动了“三年植绿大行动”,完成植树造林10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7平方公里。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中心城区、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3%和45%,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70%和50%,预计单位GDP能耗下降3.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下降2.3%、1.8%和1.2%。
(六)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中心城区建设力度加大,210国道城区过境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富康西路、雨润路等14条道路建成,文化路中段等3条道路改造全部完工,东山大道、榆阳河大桥等6个路桥项目开工建设;新增供水主干管网7.3公里、供水普及率达到95%,新增天然气用户1.4万户、供气率达到81%;新闻大厦主体完工,科技馆、档案馆、南城墙修复等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基本建成;“双创”工作扎实推进,榆林城区禁烧烟煤区域由74平方公里扩大到105平方公里,城区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榆横一体化稳步推进,神木撤县设市工作全面启动,其他县城功能进一步完善,锦界和东坑两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共完成投资4.7亿元,全年有12.3万农民进城落户,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5%。
(七)民生建设全面加强
建立健全民生经费保障机制,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和新增资源税收入用于改善民生,重点实施了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实事。劳动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培训农民工1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7所,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全面实施,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55个,启动了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市特殊教育学校建成投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为全省最高水平,并实现了市级统筹;神木、府谷等5个试点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全面推进;在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61个村卫生室实行了药品“三统一”,受益人口超过100万;市中心医院和榆阳区人民医院新院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5275套、主体封顶10431套,改造农村危房13938户。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全面实施,开工建设住房工程9449户,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