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授稿4(孩子)

【让孩子感受战略】孩子学习战略的意义
浏览:726  

专家授稿                    还看今朝网 www.hkjzhao.com  责任编辑:杨婷  作者:杨洁


毫无疑问地,社会的发展,迫使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的父母较之改革开放以前甚至更前的父母,更是竭尽所能地给了孩子他们所能给予的最好的一切。但是,怎么给?孩子是否接受?是不是达到预期的效果?孩子是不是能更好的成长?等等问题,无疑就有待商榷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就不会遇到许多实实在在棘手的问题──孩子蛮横地哭闹耍脾气;强制性地满足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过分依赖父母、无独立性;破坏性较强如破坏玩具、日常生活用品等以及注意不集中等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更多的问题纷至沓来─不专心功课、厌恶读书;逃学、逃家;懒散、空虚;更有甚者,打架、偷盗、杀人。造成这样的后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孩子从小没有培养成自己正确的认知能力,自我约束力,也就更谈不上承担,责任,宽容,仁爱等道德要求了。

这样看来,孩子就应该从小开始教育学习为人处世的战略。父母是最早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的在影响着孩子的辨别实物的能力,什么事是对的,应该做的,值得表扬的,什么事又是错的,应该禁止的,受到批评的,这些都要父母给出一套自己的教育战略的,也是孩子要进行学习的。但是现在的父母,虽然在物质生活上,给孩子最好的,然而在人格性格方面的给与与教育却远远不够。其实,我们追根究底来看,问题的来源,都与父母、老师对孩子养育管教的观念、态度和方法有关。因为它们影响着孩子个人的习性和人格形成,尤其是父母。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影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三岁定终生"的这段时间里,同孩子日夜相处的是父母和家里的亲人。但他们都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因此能顷孩子未出生之前,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启蒙,最好的教育,也就认真地下功夫,看些现代育儿书籍。一方面先努力把自己的不良习惯改掉,给孩子一个即使装扮也要是一个最正面的形象,准备好一份虔敬的心,迎接这个期待已久,家人瞩目的新生命;并筹设出适合他生活、发展的环境,加上夫妻双方的和谐和爱心,努力营造出一个适合孩子生长的优渥的环境。

难道这些就够了吗?假如,夫妻双方,也就是父母,再学点科学的幼教理论和战略适时寻找一些适合孩子发展用的材料如书籍,玩具,或者父母亲手制作的教育道具,形式没有限制的,融入你的爱心、智慧、耐性再加上"帮他"而非教他,让孩子有思考,有选择的一步一步的形成自己的考量方式,你的孩子就是未来的"可造之材"即便没有什么太大的成就也绝对不会让你操心,或为非作歹,要你一辈子伤心!进一步说,一个能够重视孩子教养,教育,以及后来的战略方法,而且知道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父母,就会致力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性,让他拥有健全的性格,不仅能够"独立",不会人云亦云;也能主动适应环境,自动自发地探索学习,成为一个厉害的好人

然而,一个人"人格"的形成绝非凭空飞来,它是受环境尤其是父母态度的影响,从小点点滴滴累积,逐渐形成的。往昔孟母和岳母对孩子的苦心,就是最好的例子。

近二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脑生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了蒙特梭利所说:"人到三岁在智力和性格上已经定型了60"的道理,也知道了她为什么说"两岁以前更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们在孩子的童年,假如不学习一套独特的适合自己的战略,又怎能期待他长大后能够拥有健康成熟的处事方法和态度呢?

有一件事实,是父母家长不得不正视考虑的:您把一切最好的给他,有没有考虑过所给的,是不是目前他需要的?所安排的,又究竟是不是他喜欢,而且能接受的?这些对于他的心性、头脑又有什么帮助呢?"孩子需要些什么?"的问题,实在需要父母用心探索,然后再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可能在他未出世前就看过一些书,懂得某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一般发展情况。但,书本上的知识都是死的,并不适合拿来就“用”,见机就“套”,还美其名曰:你已经做过准备了,知道这个时候的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和行为,这样的情况,只会让你扼杀孩子的一些创造力,让孩子按照书本上的套路发展,无形中给孩子一个束缚。

"小孩子的潜力无穷,愈早开始愈好!"这句话说出了两件事实:"小孩子的潜力的确深不可测""学习是愈早愈好,不能耽搁孩子的智力成长。"得当心的是:两句话合在一起,并不意味着可以倾箩筐似地拼命灌输。恨不能把你二、三十年的知识和对他的期望,一下子全灌到孩子的骨子里去。这样的作法,只不过反应出父母急功近利的心态,最容易造成孩子只会死背死记、不能思想的结果。弄不好,十个就有八个孩子,被这种作法逼得"怕上课,怕上学",如果这时候父母还不警觉,甚至于加上"打骂教育",弄得孩子逐渐变成怕父母、怕老师,厌恶学习、讨厌书本,那就糟了!

为了使孩子能得到正常的教育,大人实在应该细心地直捣孩子的内心深处,探索出他们需要什么?喜爱的又是什么?尤其你的孩子他能接受的又是什么?能够了解孩子,才能帮助孩子;能够知道应该如何给,如何爱,才不会由于您给得""了,爱得""了,反把他逼出问题来,这也就是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下,越来越自我,越来越骄纵,反而和父母的最初期望背道而驰。

至于如何去了解?应该掌握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大人与孩子不同。蒙特梭利坚信儿童期绝不是进入成年期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他们不仅不是尚未完成的"小大人",大人与小孩之间根本就是一个南极、一个北极。也就是说,虽为同一个人,存在形式与心智状态却完全不同。其间最明显的差别就在大人已经发育完全,变动性已经非常微小,各种发展潜力已经固定,智力增长的速度也逐渐低落,真可用"夕阳有限好"来形容了!而孩子却处于旺盛的成长过程中,正继续不断地变化,迅速地增长,潜力无穷哩!

正因为孩子还是一个充满着多变性的个体,自然的体型、行动、认知与精神发展上,都和已经定型的"大人"不同;既然二者无法站在同一的情况上,大人又怎能不经细察,就枉自以自己已经定型的标准与头脑,来否定孩子的奥秘,自作主张地判决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呢?

再者,想要了解孩子,就必须以多观察,来了解他成长的法则。我们当然无法以横切树木的方式剖析儿童,更不能将他像小老鼠一样关在实验室里作试验。但是可以经由多方的观察处显行为,发现孩子的生长法则,推敲出他的真正需要;然后更进一步地针对发现的结果与孩子的需要,研讨出"对症下药"的教育方法,用最适当的安排,满足孩子内心的需要,自动地产生"去尝试"的喜悦,和大人所谓的"学习意愿"

父母对孩子在幼儿阶段中基础性格的培养,是否合理?是否得法?是关系到孩子一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孩子的品格一旦定型,就一辈子无法重来了。这里,蒙特梭利教学法,虽然来自外国,所依据的教学观却是一个迄今不变的原理。它重视孩子的童年阶段,更以"先观察"的科学方法入手教育孩子:(1)从观察中发现孩子生命的真正需要,再针对这些成长的需要,设计出适合孩子需要的环境。

                请首页注册登陆或购买孩子战略版后继续阅读


我的购物车0 >

             声明 

还看今朝网作品严禁复制转载  否则将追究和承担法律责任

 版权属于还看今朝网所有 还看今朝网设计 专注互联网服务

 陕ICP080066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证第7103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