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授稿3

【让孩子思考战略】为教育立心
浏览:47  

为教育立心

还看今朝网   www.hkjzhao.com  责任编辑: 杨婷    作者 :柯领  


  我首先感谢大家利用星期六的下午,把本来要去玩耍的时间用来听我这一次讲座,也感谢李玉龙、感谢中国教育第一线教师发展研究中心邀请我来和大家分享我的为教育立心的一些观点。我今天分两个方面来谈这样的观点,第一个部分讲“美是教育的本质”,这是我几年前提出的一个观点,我主要讲我是怎样发现美是教育的本质,还有我是怎样论证美是教育的本质的过程;第二个方面我要讲美是教育的本质的观点具体在教育中的运用,我们怎样运用在我们的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乃至于中学教育以至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它都是具有全方位应用的普遍法则。因为我讲过音乐课、市场营销课、管理学、成功哲学,医学,和大家讲课的内容不一样,我讲第二部分内容的时候,希望大家来参与交流,我知道今天来参加活动的老师都是具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的老师。 
  开始讲之前,首先来谈最近感悟到的一段格言性的东西,“一个人的审美空间有多大,他的生存空间就有多大。正是因为审美才拓展了我们的生存境遇与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审美教育来拓展我们的审美空间、激发我们的审美精神就应该是当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这是我这段时间回来修改我的《为教育立心》这本书的时候,灵感突然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在国外去走了一圈,有很多感悟,很多体验,怎样把这样的感悟与体验升华成理论的东西呢?这一句就是我最近想出来的,我不知道大家听后有没有感觉?就是一个人的审美空间有多大,他的生存空间就有多大!这句话有一定的哲理性,大家有没有感觉?周老师你是教语文的在这方面应该有一些体会。 
  (周老师:还是有这样的体会的。)一个人的审美空间有多大,他的生存空间就有多大!我在美国当中医骨伤科医生,业余时间在从事教育研究,我很幸运,我去了一个星期就上班,在这个过程中,我治疗了差不多4000人次的病人,这中间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其中就有一个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他在斯坦福大学也就是我们微电脑的发源地学习,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有过交流,他就跟我讲:柯医生啊,我觉得我们在美国来有点悲惨!我说为什么呢?他说,美国的教授聘请我们来,他们讲一年时间的课,我们要花六年的时间来消化,第一年我们就把理论的东西学完了,然后,我们以后的五年几乎天天往实验室跑,在国外的教授,不像国内,他们叫老板,他跟我说,为什么国外的老板那么喜欢中国的留学生呢?因为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去的留学生都有一个特点:不会玩!那些教授的课题都是设计好了的,这些学生无非就是到实验室去收集几年数据,他们用两三千美元聘请你就干这个事情,在美国,别人不愿意干。我还碰到一个来自武汉的留学生,在武汉大学读硕士然后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后来留在了硅谷搞研究,我们也聊到中国的教育问题,他说,不错,我们中国人包括大陆和台湾过去的,我们数理化的成绩都不错,这一点美国人根本比不上,但是关键是这些我们觉得很难的东西对我们将来没有什么用啊!这就是我们的评价问题,一直以来有一种论调,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比美国的基础教育搞得好,我曾经在中国看电视,一个教育部管基础教育的副部长讲:“我们很多富翁把很小的孩子送到国外去,值不值得我们反思,因为有很多教育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我们的基础教育并不比美国的差”。据我的观察和理解,我认为这是对两国基础教育的误解,西方国家他们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具体要掌握多少知识,找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要培养学生生命的状态,他们把情感、意志力、自信心、爱心的培养放在了核心的地位,至于孩子学到多少知识他们并不要求,我问过很多家长,他们说学校不会排名次,他们的孩子普遍比较放松,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华人的孩子怎么办呢?他们不太重视知识的教育,因为幼儿园和小学一般来说下午三点以前就放学了,华人就把孩子送到很多中文学校去补习中文、音乐、钢琴、体育等等,那些学校就派车来接。在西方国家呆久了我就发现,我们华人的审美素质普遍较差,在我看来,美国有很多文化含量非常高的城市,尤其是旧金山,我问过很多华人关于文化的问题,答案都让我非常失望。我说,后现代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金斯•伯格,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叫做“垮掉的一代”,他就是在旧金山一个城市之光书店诞生的,我问了一些教授,问了很多当地的华人,他们从来不知道,根本没有听说过,还有旧金山的同性恋是最多的,为什么全世界的同性恋都集中的这个地方呢?为什么旧金山能够产生那么几位文化大家呢?基本上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更没有人知道。所以说,我跟大家讲,在美国的中国人生命的状态不太好,因为在西方国家不像在中国,他们非常的孤独,在硅谷哪个地方,大家一上完班就回到了别墅里去了,他们整天就是家里、公司、超市、送孩子到学校这样四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平时没有什么交往,不像在国内,朋友来了,大家一起到馆子里去搓一顿。我就感觉到我们从大陆、台湾、香港去的华人因为我们长久以来缺乏审美的教育,导致我们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里面,感觉也没有丰富起来,对美的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我的一个开始! 
  下面我就提一个问题,用问题开始我们的讨论,大家思考一下:为教育立心是我写的这本书的书名,就是教育到底有没有心?如果没有,为什么?如果有,那么教育的心在哪里?大家思考几分钟。 
  我请大家来谈一下你的观点,根据你的观点,你认为有没有心?(凡夫子:我认为教育是有心的,教育的心在于提高人民的生命质量。)你讲得非常好,你讲了教育主要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那么周老师你的意见呢?(周敏:我认为当然有,我现在教高三,尽管竞争非常激烈,排名也很厉害,全年级一千多人,那么排在后面的同学就会感觉到没有希望,生活非常灰暗,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命状态。就算不能考上大学,我们的生命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那么你认为教育的心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生命的状态(周敏:包括老师的生命状态),那么周校长呢?你在这个方面好像很有研究,(周校长:我认为所谓的教育有没有心还在一种理想的追求中,我们现在过多地陷入行政文化的约束下,我们现在并没有把我们的真正的教育体现出来,我赞同刚才周敏老师说的,我们的教育应该培育学生形成一种生命的状态,但是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大家讲得非常好,那么下面我就来讲一讲,我是怎样来发现“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个观点的。(一个老师插话:教育是否有生命?我们认为有生命的人就是有心。凡是有生命状态的东西,也就是有时序性的东西都应该有心,但是到底教育的本质在不在美,我们愿意听一听柯老师的讲解。)
  在1985年,我当时在重庆大学生命发生了危机,感觉到生命没有了希望。我是82年进大学,读了一两年就感觉非常厌倦这样的自然科学或者说这种工科的东西,本来八十年代初进大学的学生,都是非常热爱读书的,非常希望自己的生命在大学里昂扬起来,但是我发现,我们成天沉浸在无休止的解题中,老师出大量的练习题基本上可以把你整个下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占完。甚至你还不能完成老师的任务,于是我感觉到很压抑,很沉重,越沉重就越不想学,越不想学就越想找一条出路,至于什么样的出路,当时,我还是非常茫然,所以我在重大就号召了一大帮同学走上讲台,组织了一个“恳谈会”,我们自己来讲,利用星期六的时间,我们随便你讲什么,只要你站上讲台讲就可以,讲我们的学习,讲我们的曾经,讲我们对社会的看法,我就在那样的活动中发现了自己居然还有讲课的能力,一方面,我对工程技术很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我又发现自己在讲课上很有天赋,于是我给自己的将来有一个定位:我要当一个教师,要当教师就要当最好的教师,因为80年代那个时候,有一种观点,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是拿破仑说得,还有高尔基有一句话:“一个人的理想有多高,他的才力发挥就越大”,在这样的信念鼓动之下,我就相当一个教育家。既要当教育家,我就要当第一流的教育家,做世界级的教育家,85年我什么教育学的基础都没有,但是我的理想定位就在这里了,既然要当世界级的教育家,你就应该有一本世界级的专著来显示你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要写世界级的专著就应该解决世界性的难题。当时,我在重庆大学读书就跑到重庆师范学院去旁听教育的课程,在旁听的过程中,我就向老师请教,那个老师是那里很有名的一个教授,我就向她请教:我说,老师,在教育里面有没有世界性的难题?她就跟我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学还不是科学,还仅仅是经验之谈。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每一个教师的经验都不一样,左说左有理,右说右有理,我们国家的教育还仅仅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阐释。很多规律搞不清楚,她说世界性的难题,比如说首先我们搞不明白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没有人解答或者说解答得不好,如果你想突破的话,那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是一个突破点。然后,我就试图找一些书来看,但是,那些关于教育的本质的阐释的书,我看不懂,不知道里面到底讲了什么。这个问题就一直根植在我的头脑中,后来我就去办音乐培训班,在这个阶段,我又到重庆师范学院去请教心理学的一个教授叫唐自杰,他讲整个西

 
暂时还没有评论,当第一个评论者吧!
 

发表评论  


  
我的购物车0 >

             声明 

还看今朝网作品严禁复制转载  否则将追究和承担法律责任

 版权属于还看今朝网所有 还看今朝网设计 专注互联网服务

 陕ICP080066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证第7103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