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廖平胜,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考试研究》授稿
还看今朝网 www.hkjzhao.com 编辑:赵阳
【摘要】 作为强化国家治理效能的一项治本决策,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制度的创建与推行,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并有其独具的时代价值。但相对国际形势、国内改革和建设新变化、新发展对领导干部考选提出的新需求而言,现行公选考试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进程。把牢政治方向,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建立健全三项制度;完善优化组织和规则体系;加强三种理论的应用和实证研究;加速四库建设,更新技术手段等,是公选考试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的必需。
【关键词】 党政领导干部 公选考试制度 历史超越 时代价值 健全完善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制度(以下简称公选考试制度)的创建与实施,是我国改革开放特定历史条件下革新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一大创举,既符合人类社会政治文明演进发展的规律,也顺应了国际国内民主政治建设的大势,是一项强化国家治理、推动民族振兴、促进国家繁荣的治本决策。近年来,随着我国干部选任制度的不断深化,公选考试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其社会公信力稳步提升。但是,相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整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目标要求,公选考试制度仍须不断健全完善。有鉴于此,本文试就领导干部考选与国家治理效能的关系、公选考试制度的历史超越与时代价值、以及健全完善等问题,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结合上作点探讨。
一、干部考选与国家治理
作为制定实施路线方针、政策法规的领导干部,历来是“国家政治生活的脊梁”和治国行政的中坚。正如先秦思想家墨翟曾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1]创新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实乃提高国家治理效能之根本。正由于此,列宁在论及苏维埃政权的任务时便指出:“没有具备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专家来指导,便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2]“要研究人,要寻找能干的干部。”[3]毛泽东也曾明确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4]领导人才,“国之宝也”。[5]诚然,“治本在得人”,但“得人在慎举,慎举在核真”,[6]“要得到第一流的人选,必须求助于竞争。”[7]或者说,科学严明的干部考选制度,是甄拔行政治国良才的必备前提。
中外领导干部人才选任的历史经验表明,领导人才的选任是一个多环节有机衔接的系统工程,其前一环节既是后一环节的依存条件,同时又是后一环节的制约因素:只有对领导人才素质水平的鉴别客观准确,才能对领导人选做出可靠有效的选拔;只有甄选准确可靠,才能做到任使恰当。这是领导人才选任活动内部各要素间条件与功能的藕合规律。也正由于人们对这种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才得出了“善任必先知人”,“考试居中介之津,当关捩之地” [8]的科学结论,中外历史上官吏选任的史实也莫不如此。中国古代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经世长久、影响广远,并成为中国制度文明史上惟一国际化的一种制度,就在于它深含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任宗旨,“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人才取舍标准,克服了“宗法制”、“门阀制”的积弊,适应了封建社会建立和推行文官治国体制对国家官吏的考选需求,并在漫长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规律性的运行机制。而近现代东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确认中国所创科举考试制度,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9]并以此为借镜,建立以“公开竞争考试”为核心内容的文官考选制度,且持续发展至今,其根本原因同样在于:以科举考试制度为母本的西方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能够消除“政党分肥制”、“官职恩赐制”。严重阻碍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发展的弊端,能够满足推进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商品及市场经济对政府领导人才考选的需要,能使“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成为政府官员考选防奸把关的一种机制,形成优质高效的国家公务管理队伍,由其承担起维系政府系统秩序运行的治国行政职能。
“为政之要,首在择人”,这是国家治理的普遍规律。“一个国家选用什么样的人实施行政管理,直接关系到政府系统的秩序和运转,决定着社会公共事业的兴衰与成败。” [10]尤其“在现代政府系统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11]政府管理能否“产出效率、速度和财富”,全靠素质精良的领导者、管理者去实现。对此,著名行政学家梅耶士在其所著《联邦文官制度》一书中曾透彻分析道:“不论政府组织如何健全、财力如何充足、工作方法如何精当,但如果不能获得优秀人才到政府中任职,仍不能对公务作有效的实际推行。”“选贤与能的基本前提之一,又在于推行科学完备的考试录用制度”,[12]真正把“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以及“能力本位观”追求治事效率的核心理念引入国家公务管理人才的选任。这便赋予源于竞争、强化竞争、导引并规范竞争的领导干部考选以特殊使命。它必须为参与领导干部职位竞选的应试者导以正确方向,创造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设置科学的竞争内容和评鉴标准,使领导干部考选能如实体现所处时代的主体价值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与执政党和政府对领导人才的考选意志及国家治理的效能目标相一致。
二、历史超越与时代价值
公选考试制度,既是公开选任领导干部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领导人才测评制度。它的创建与推行,虽与考试文化传统及作为其核心内容的考试本质不无历史联系,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我国现实社会的主体价值观和经济、政治结构。因此,公选考试制度较之历史上的选官考试制度,不仅实现了观念、性质、目的、内容、标准等方面的历史性超越,而且有其特定的历史使命和全新的时代价值。
相对中外历史上同类考试制度,公选考试制度在下述方面具有历史性的超越:首先,公选考试从根本上否定了历史上选官考试狭隘的阶级目的,树立了旨在振兴中华民族的崇高设考目标,将创新领导干部选任机制,促使优秀领导人才脱颖而出,造就高素质的领导人才队伍,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作为公选考试制度创建推行的根本目的。其次,公选考试是领导干部公选制度的关键环节,其设计与实施,充分体现“任人惟贤”、“德才兼备”、“注重实践”、“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13]的领导干部选任原则。既全面检测人才德、学、才、识、体的实际水平,及其与拟任职位的适配程度,还要考查工作实绩和发展潜能,坚持以综合素质水平的优劣定取舍。其领导人才的选拔标准科学全面,从而克服了传统选官考试标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历史局限。其三,在测评内容方面,公选考试紧扣社会发展对领导人才履职身心素质条件的需求,严格遵循“因需设考”、“考用一致”的内容设置原则,坚持共性与个性结合,测评内容整体上基本涵盖了不同行业系统对三级领导干部履职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根除了科举考试测评内容限于儒家经典,考生只能代圣立言,不能自由发挥创新,单凭死记硬背争优取胜的积弊。其四,公选考试集中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崇尚科学”、“民主开放”、“开拓创新”和“能力本位”的时代主体价值观,以及“学而优”、“能而优”、“干而优”则进的全新人才甄选取向。这不仅有别于古代官吏考选“崇德尚礼”、“忠君尊权”、“知识本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才价值观,而且给整个社会人才观的更新以正确导向。其五,在领导人才评价甄选的实践模式方面,公选考试改变了历史上文官考选恪守凭一次笔试成绩定取舍的陈腐实践模式,采取公共科目、专业科目笔试与职位面试有机结合,实行多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测评,使领导人才的选拔更为客观公正,并有利于领导人选确定的可靠性和公信力的提高。
公选考试制度根源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本质的共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新领导干部选任机制、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客观需求。较之中外历史上同类考试制度,它的创建与推行有其独具的时代价值,尤为显明的是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政治民主,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
平等竞争、公开选拔只是公选考试的原则和措施,扩大政治民主,敦促进取,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维护政治秩序稳定,促进政治文化的统一,才是公选考试的基本价值目标。它可通过测评内容、标准、规程和测评结果的社会价值等,及时反映党的路线方针、国家的政策规章、居于社会意识形态支配地位的先进思想、代表社会发展先进文化的主体价值观、符合时代进步水平的领导能力素质要求,以及日益变化发展的国情和国际形势,从而达到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强化广大考生、整个领导干部队伍乃至全体国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目的。同时,还可导引后继领导人才和现实领导干部的进取方向,让他们主动追求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促使其个人取向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形成和谐统一的政治秩序和民主开放的政治文化氛围。
发表评论